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文化论苑非物质文化遗产 → 详细信息
“七月七”为什么会成为一个传统节日?
来源: 文化信息网  作者: 吕 洪 年  2009-08-24 21:06:31
  我们习惯上说我国有六大传统节日,也就是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元宵包括在春节里面。清明、端午、中秋和春节一样,如今已变为法定假日,也便给人一种有规律的“节律感”、“时令感”,使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有了一种规律和节奏,使人感到人生虽短,但却岁月悠长,在人们的心理上产生稳定、祥和和欢乐的定势,具有积极的意义。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这些节日的起源与演变、内涵与价值,人们大多耳熟能详,唯独七夕与重阳,人们还感到有点儿陌生。重阳节,如今已逐渐演变成为老人节,关于七夕节,其文化内涵与当代定位,如今也颇多争议。所以今天在萧山区坎山镇举办的这个论坛,把有些问题弄弄清楚,我感到很有意义。
  下面讲四点意见:一是“七月七”到底是个什么日子?二是“七月七”有什么历史文化的积淀?三是七夕节文化在萧山区特别是坎山镇到底有什么特点?四是我们能为七夕节文化的保护做点什么?
  一、“七月七”到底是个什么日子?
  我国的六大传统节日,是历代人民群众根据天文、气象、物候三大要素而发现和创造出来的。它们从民间走向宫廷,最终获得全民的认同,古代朝廷的作用就是使这些节日制度化、定型化,从而使节日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隆重热闹。
  那么“七月七”又是个什么日子呢?它在天文、气象、物候方面有些什么主要的特点呢?
  我在我的一本著作《万物之灵》中曾经这样写过:在中国古代,“七”是一个十分流行的神秘数,很多文学作品曾经以“七”数作为创作的母题,而且还是一种文体的名称,如两汉魏晋时代,有《七发》、《七启》、《七讽》等,历史上还有许多“七贤”“七子”之称;佛教、道教也有什么“七宗”“七祖”的派别,人们信仰与崇拜“七”,连“七”的倍数也是什么稀奇的日子,比如旧传:人死后,少则七天,多则七七四十九天,方可超升,离开阴间,民间一般都要为亡人“做七”。看来,这由“七”而引发的种种民俗事象,似乎在它背后潜伏着一个数字之外的深层原因。
  要解开“七”这个数字背后潜伏着的深层原因,根据我的研究,那就是“东南西北上下中”这七个方位是我们老祖宗最早的发现和创造,这是表示空间位置的七个字。太阳从东方升起,东者,动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太阳从西方落下去,西者,息也。太阳光照到的地方很暖和,南者,暖也;太阳光照不到的地方,是背阳的地方,北者,背也。有了这四个方位,人在中间,便是五个方位,头上是天,脚下是地,便成七个方位。所以“七”,在古代人的心目中,是个“宇宙方位”和“宇宙生态”。而时间最难表示它的消逝,古代人便借用空间位置(东南西北上下中=1、2、3、4、5、6、7)来表示时间、日脚的转移。“七”也便成为时间循环往返的周期。如此,“七”数也还代表“人”,古代便有“七日是人日”的说法:一日鸡、二日狗、三日羊、四日猪、五日马、六日牛、七日人。
  七月七日,也便是人生人,象征生命的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因此,这是一个祥和、欢乐与喜庆的美好日子。
  七月七,在天文、气象与物候方面,有些什么主要的特点呢?
  从天文上说,这一天晚上,天上的牵牛、织女星最为明亮,它们的光比太阳的光要强十倍和几十倍,因为离我们太远,所以我们感觉不到它的热度,只觉得它特别明亮。在古代人幼稚的世界观中,它们以为宇宙是一把“伞”,天有“天盖”,是个“人”字形的东西,上面是无止境的天顶,地是一横,连接天、地是一根柱子,叫天地柱,而在天地之间,围绕天地柱就有许多人。男的是牵牛耕田的,女的是纺丝织布的;而天、地是相连的,“天上一颗星、地下一口丁”。地上有牛郎、织女,所以古人也以牵牛、织女而命星。
  从气象上说,七月七,正好处在立秋与处暑二个节气之间。古人说:“处暑白露节,夜凉白天热”。这时晚间的气温最为宜人,有时露水比较重,葡萄架下、丝瓜棚下,人们纳凉、讲故事,并抬头看天,天上星光闪耀,所以传说中,七夕之夜,牛郎、织女渡鹊桥,少男孤女,往往在这时胆敢伏在丝瓜架下,偷听情人的切切私语。
  而从物候上说:经过一个炎热的夏季,可以收获的农作物并不太多,地瓜正在生根,花生已经落花,只有长在水中的莲藕可以采掘,水菱也已成熟、柿子也已经红红的挂在树上,还有石榴已经十分饱满。所以七夕祭星的供品大多是水菱、莲藕、石榴和柿子,它们都各有各的象征意义。水菱的肉象一颗心,祈盼与织女心心相印,莲藕虽断丝相连,表示像牛郎织女那样的情意绵绵,“两情若在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而石榴多籽,希望未来恩爱夫妻多子多福,但一般都像牛郎织女一样,一女一子,故言“一男一女是株花,多男多女是冤家”。柿子味甜糯,象征甜甜蜜蜜。特别是立秋、处暑一过,白露将至,晚上颇多凉意,并落下细细的露水,所以大多在瓜棚树荫下纳凉,以为可以听到牛郎织女的切切私语,还能接到他们相会时哭泣的眼泪。而且这季节还有一种特殊的生物现象,就是喜鹊生蛋孵出小喜鹊之后,往往头上脱了一层毛,细心观察的劳动民众以为他们到天上架鹊桥辛苦劳累所致。因为气候的变化,在墙上窗下结网的蜘蛛结的网也特别大,要捕捉蚊、蝇以作回家储备的食粮,蜘蛛结网还以为是织女赐巧给了乞巧的少女。
  正是因为有这些天文、气象、物候的关系,使“七月七”这个日子,以及这个日子所代表的自然生态,有它一定的典型性,这些自然现象也便使民众编织到故事里去,安排到七夕过节的内容中了。
  二、“七月七”到底有什么历史文化积淀?
  上面已经说过,这“七月七”的日子,起源很早,传承很久,不是一般的日子,而表示祥和、欢乐和喜庆。后来又附会上牛郎织女的故事,使它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成为后世普遍信奉的传统节日了。
  “七月七”这个日子,到底有些什么历史文化的积淀呢?
  一是据《西京杂记》、《岁时纪事》等书的记载,说明早在西汉初年,宫中就有过七月七的节日之俗。汉高祖的妃子叫戚夫人,她的一个侍女出宫嫁给一个士人。并且用五色丝缕互相系在一起,这叫“相连爱”。这很有些像是男女“连爱”结婚的风俗了。汉宫中女子七月七日做穿七孔针的游戏,当然便是姑娘们的乞巧活动了。
  二是据《汉武故事》和《汉武内传》等书的记载,是西王母和汉武帝相会的日子。西王母是神话中一个半神半兽的女仙,到西汉初年已经是个年三十许的丽人了。汉武帝好神仙,以帝王的身份盛装以迎女仙的到来,并且在七月七日相会,意味着七夕是个特别吉祥的日子。
  三是据《西京杂记》所载戚夫人侍女嫁出宫去的同时,还载汉宫中七夕临百子池奏乐庆祝,有乞子意。早已说明此日“为妇人宜子”之详,而古俗七月七日生人是最为吉祥的。说明这日乞爱、乞巧的同时,也是乞子的吉期。
  四是据《续齐谐记》和《博物志》的记载,相传七夕还是古代天宫大会神仙的日子。西王母与汉武帝的相会,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自从汉初而至数百年后,牛郎织女故事结合进来,就有此日是神仙们赴天宫参加织女嫁牛郎的吉期。而且这等事惟恐有人不信,还说天河与海相通,有世代住在海边的人竟乘槎浮海而至天境,亲眼目睹织女在天廷织布和牛郎牵牛饮水的情景。这都说明七月七乃古代一切祥瑞吉庆的日子。
  正因为有这样一些较为重大的故事,所以后世唐明皇与杨贵妃也要在七夕相会,正如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所写的:“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化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以上这些虽说都是宫中发生的事,但按照民俗学的传播原理,民俗总是从民间走向宫廷的,最终获得全民的认同。古代朝廷的作用就是使这些节日制度化、定型化,从而使节日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更加隆重热闹。
  七夕节风俗在全国许多地方流传与盛行,并且又根据各地的自然生态与人文历史,增添了不少各不相同的特色与个性。在我们浙江萧山,以坎山镇为代表,又有它自己独特的形态与意蕴。
  三、“七夕节”风俗在萧山区传承有何明显特点?
  七夕节文化在萧山区特别是坎山等地的传承,其主要的特征有四:
  一是七夕节的乞巧风俗,传到萧山,特别是萧山的坎山,已经不光是姑娘们的一种联欢、比赛、娱乐和游戏,而是一种与挑花边产业密切联系在一起,为求得挑花边技艺精益求精,祈求天上织女赐巧、传艺的一种仪式:祭星乞巧。过去旧时代,萧山拥有30万人的挑花女工,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挑出的花边精品,受到国内外市场的欢迎与顾客的赞扬,心中高兴,惊喜于自己的成功,便以为是天上织女的恩赐。所以他们每年七夕,不是家家户户,便是成群结队地在月光下,穿针引线。以一半是雨水,一半是井水的一碗水,放在庭中,祭星之后看月光下、水上竹丝苗的倒影,或者捕捉一只蜘蛛,关在盒里,看其第二天结的网线。萧山花边产业经过近七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占全国50%的市场份额,成为驰名的品牌。这与七夕节文化的传承不无关系。
  二是七夕节的乞爱风俗,传到萧山,特别是萧山区的坎山,已经不是“待字闺中”,听凭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而是大胆地走出家门,在七月初六之夜,到千年古刹地藏寺去坐夜相亲,一边跟着爷爷、奶奶念佛诵经,一面便与意中人、心上人在神像前、在密林中幽会。这一座始建北宋景熙年间的千年古刹,不知成全了多少青年男女追求美满婚姻的理想和愿望。这种现实中活生生的“鹊桥之会”在全国实属罕见,是牛郎织女故事的最好传承。
  三是七夕节乞子风俗,传到萧山,特别是萧山区的坎山及周边临浦等地,已经不再是乞求“多子多福”,而是姑娘们在七夕节,在自家的坑箱边,挂起自己亲手制作的“小人鞋”,祈祷“坑箱娘娘”的保护,能够夫妻恩爱,生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宝贝。这种“坑箱姑娘”的信仰与“小人鞋”的自觉展示,在全国范围内搜寻,也是萧山独有。
  四是七夕节的乞美风俗,传到萧山,特别是萧山区的坎山,已经不再是“五色丝缕”的相连系,而是以精美的花边工艺品作为“定情”“礼聘”的最佳“信物”。也是女儿出嫁作为陪嫁的永久纪念。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萧山花边已从原先的被头、衣服边的小装饰发展到台毯、床罩、窗帘、座垫、披肩、胸花、沙发套、钢琴罩、果篮等30多种,规格、式样200多种。当然,拿它作为陪嫁,这是最荣耀不过的事。
  所以,萧山区坎山镇打造“天宝地藏、鹊桥坎山”的品牌是符合实际的,也是符合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内在轨迹的。
  从以上的古今分析,可知传统的七夕节文化内涵是:乞爱、乞子、乞巧和乞美等诸多方面,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与理想追求。
  四、我们能为七夕节文化的保护与弘扬做点什么?
  形成一个传统节日,要有三个基本条件:一是日期得到普遍的认同;二是有较为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三是要有较多群众的积极参与。
  萧山区特别是坎山镇“祭星乞巧”的风俗,其传承的历史悠久,别的地方可能早就淡化,甚至于中断和消失,但是由于这里有众多的挑花边女工,因而获得天然的优势而能世代传承与延续。
  如果我们今天要让七夕节文化、七夕节风俗原汁原味的传承,我想我们所能做的工作,不是政府主导、学者参与、群众观望这样的一个“操弄”模式。而应当恢复与弘扬群众自发的,同时也是群众自觉的“过节”,使之成为一种适应季节、时令而必不可少的规律性生活内容。所以,我在这里提几点原则性的建议:
  一是要还节于民。过年过节,是老百姓自己的事,正如没有农业部,农民照样种田,没有文化部,农民照样种文化一样。我们所能做的是当好群众的采风员、宣传员和服务员,目前最重要的便是恢复群众自觉过七夕节的那种机制,并且形成一种制度。每年到这时候,都要举办挑花边比赛,摆乞巧故事擂台,选模范家庭、恩爱夫妇、孝顺子女活动,同时办节时,政府拿出一点钱来,鼓励、资助或奖励群众的积极性。代表性传承人是重要的,他们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弘扬者,是节日文化活动的组织者与策划人,但对萧山区的七夕文化来说,代表性传承人只能是在众多传承人和实际传承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在我们这里,应当造成这样一种气氛,也就是人人都是传承人,个个都是传承人。
  七夕文化在群众性的传承过程中,必然会有变异和发展,一定要顺着群众自己的思路去变异去发展。相信群众自己能根据自己的条件、兴趣与爱好,有所创新与创造,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升级与转型。
  二是要苦练内功。保护工作最重要的也是最首要的是做好发掘工作。群众中蕴藏着无数古老而又传统的文化元素,有的我们还不知道。虽然萧山区坎山镇的“祭星乞巧”已经列为2008年的省传统节日保护传承基地,2009年的省第三批非遗名录项目,我们已经做了很多保护与弘扬的工作,但是真正的基础工作,比如采集当地老艺人的手工技艺,采访能讲七夕节故事的老故事员,编集七夕文化专家座谈会和论坛的论文及资料,发动本地乡土作家撰写与记录民间的口碑,等等,都还没有来得及去做,也还没有形成一支“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具有多方面才艺的文化队伍。特别从坎山镇扩大到周边地区乃至于整个萧山,还没有形成一个举全区之力的局面和气氛。连一本比较像样的可读可看的书籍也没有。在这方面我提议应组建与尽早完成以下五个“一”:出好一本书;排好一台戏;选好、评好、培训好一批人(挑花能手,故事讲述员、模范家庭等);四是搭好一个台(交流、展示的平台);五是办好一个节,并且由每年的七夕,延伸到每月的周末,使萧山真正成为一个体验品质生活、集过节、休闲、旅游、度假、购物于一体的胜地。
  三是要重视人文。一个地方的经济建设当然很重要,按照定位与规划,有很多项目要上。比如坎山镇吧,它的定位是“天宝地藏,鹊桥坎山”八个大字,我认为很切合坎山的实际。现在坎山要创建一个文化创意园,要创建一个花边博物馆,要与萧山国际机场接轨,留住旅客到萧山和坎山,千年古刹地藏寺要与接龙寺、极乐寺等连成一片,发展佛教文化旅游等等,蓝图很宏伟,前景也可喜。但是这许多项目,都要以“人文”为内涵、为灵魂。所谓“人文”,便是“与人有关的文化”,大致分三块,一块是人与自然,一块是人与社会,另一块是人与自我。所以萧山人要了解萧山的山山水水,坎山人要了解坎山的山山水水。试问,我们坎山的干部、群众对身居坎山的航坞山、洛思峰究竟了解了多少呢?我们何不对航坞山、洛思峰作一次科学考察,也许会发现更加可贵的“天宝地藏”呢。只有把我们本地的人文资源、自然资源搞清楚,把家底摸清楚,才能向外推介,才能吸引更多外来人落户坎山、观光坎山。为此,我想,我们要与外界接轨,首先是与自己的古代接轨,与历史文化接轨,从而搭建起经济的、科技的、体育的、娱乐的,特别是“七月七”“星期七”“七七四十九”的多种平台。
  (作者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浙江大学省“非遗”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相关链接
无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