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在全省倡导“读书·益智·明理”的阅读习惯,加快建设“全民学习、科学学习、创新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今年5月至8月,省文明办、省新闻出版局、省教育厅、共青团浙江省委、省总工会、省妇联等单位向社会各界发起“感受文字之美、尽享读书之乐”主题征文活动,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响应,收到来稿2000余篇。本报从10篇一等奖作品中精选出几篇,组成一个专版,以飨读者。
夜读心得
石明(象山县茅洋乡文山村)
夜风习习,拧亮台灯,我轻轻地翻动散发着墨香的一册新书,很快便融入书的世界里。随着门帘处一阵清脆悦耳的风铃叮当声,妻走进书房,为我端来一杯泡好的绿茶。呷一口提神解乏,怡然自得。妻从书架上取了一本散文选集,慵懒地倚在客厅沙发上自顾阅读着。望着妻此刻静夜闲读的恬然神情,些许往事涌上心头。
最初和妻“邂逅”于网络上的某一文学论坛。她长于文史类知识,各种典故信手拈来,文白相间,妙语连珠。我打小喜好探究历史,也学着引经据典跟她说道一二,共同的爱好让我俩有了许多的共同语言。相熟之后,两人开始相互交换彼此的藏书阅读。我向她推荐了明代文学家张岱的《夜航船》。她推荐给我的是台湾作家柏杨在监狱里完成的《中国人史纲》。看完之后,我俩又相约着交换各自写的读后感。“书”尚往来的过程中,横辩中外万里经纬,纵论古今千年春秋,我俩从志同道合的网友变成无话不谈的书友,最后升华成为一对恋人。
以书为媒,迎得佳人归。妻的嫁妆里有一大箱沉甸甸的书籍,归置到新买的一个大书柜里,一下子占据了“半壁江山”,顿时书香盈室。婚后最温馨的时光莫过于夫妻夜读,点上一支驱蚊的檀香,放上一曲舒缓的轻音乐,我俩各抱一本书,翻阅几页自己喜欢的文字。如看到兴处,一人欣赏不如两人共享,我总会忍不住来到妻的跟前,把书中之故事内容向她一吐为快。听到有趣的,两人相顾大笑起来,乐不可支;听到感人的,两人又一起为之唏嘘不已抑或动容落泪。妻有时听了还不过瘾,就会夺过书“据为己有”,看个痛快。夫妻共读一本书,让我俩其乐融融。
春宵有梦书当枕,我睡到半夜被窗外一阵淅淅沥沥的小雨敲醒,夜雨滴滴如钟漏,声声清脆入耳,再无睡意。妻也醒了,用手捅捅我的腰说:“要不,开灯看会儿书?”两人披衣而起,倚在床头拾书而阅。看到文中一妙处,我不由自主地读出了声。妻听到后,兴致勃勃地央求我读完全文。于是,我清清嗓子,尽量让自己吐字清晰又抑扬顿挫,没有像古时学子一般摇头晃脑地诵读,只是融入自己的理解与感情一字一句地朗读,声情并茂,尽可能达到“披文以入情,表情以达意”。在书声琅琅中,有读不准音的地方,妻听到便及时给予纠正,我再字正腔圆地复读一下。“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无怪乎有人称道“三分文章七分读”。看我读得不亦乐乎,妻在旁笑言:“虎年读书,虎虎有声!”
读书多了,我俩也开始萌发了舞文弄墨的念头。今年1月,在网上看到一则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络局组织、百余家网络媒体联合主办的“我的2009博客大赛”征文启事,妻跃跃欲试道:“要不,咱俩合写一篇吧。”于是乎,我和妻熬了几个晚上,以如今老家的新农村新亮点为主旨,兴冲冲地写就一篇去参赛。过了一个月传来喜讯,以我的网名投稿的《小村四季有大事》获得了银奖。初尝胜果,让我俩在开心之余,不禁大放豪言:“夫妻同心,下回争金。”
夜色如茶,品读美文佳作,偶尔写写拙文,让我和妻乐在其中。
发现愉悦
陈大新 (中国电信临海分公司)
大约半个世纪前,在高加索黑海沿岸的一个海滨浴场,有两位作家费定和帕乌斯托夫斯基拣到了一个被塞紧了盖的黑色瓶子,瓶子里有一张纸条,上面写了这样一句话:“生活的目的在于生活本身。”这句很像格言的话,后来被帕乌斯托夫斯基收入了他的集子《面向秋野》中。
如果说“生活的目的在于生活本身”,那么我们就无法否认,幸福和愉悦就在“生活本身”,在那些你平时所爱好的一切事物中。我业余最主要的爱好就是散漫地阅读,这种阅读属于对文字魅力的倾倒和热爱,因此也没有目的和目标。而使整个身心放松和产生的愉悦,正在这种信马游缰式的阅读过程之中。
我常在晚间读一些小诗,那感觉如同偶得闲暇听上一段音乐一样。有一回是夏日的黄昏,我在凉台的躺椅上读叶芝的《步入暮色》,竟仿佛听到了他低沉沙哑的声音:“在一个疲倦的时代里,疲倦的心呵,远远离开了那张是非织成的网;欢笑吧,心,再一次在灰暗的暮色中;叹息吧,心,再一次在早晨的露珠中。”我跟随诗人,试着让思绪跟随他的心境,眼前出现了那般景致:山岭连着山岭,溪流和小河蜿蜒流出幽谷和树林。我无法解释在一种忧郁的语境里,我如何会获得了将心放飞于原野山林中的愉悦。
有时,我整个下午,就只读一篇文章,缓缓地,像沿着鹅卵石滩去追随一条溪流那样,追随作者的墨迹;像孩童捕捉蜻蜓那样,捕捉作者的思绪。如果我嚼出了语言文字背后的味道,我会立即停下来静静地作一番回味。那是一个假日,窗外大雨如注,我沏好一壶绿茶后,打开一本书,在扉页上看到一句话:“一只小虫奋力生成为人,越过了自然的所有峰巅。”有一个时期,这句话的作者爱默生就住在康柯德镇的康柯德河边,他将自己的一些思索叫作《自然沉思录》,我在密集的雨声中分享着他的思绪。我有些如梦如幻,如同就在他的身边和他一起散步。他对我说,身处大自然中最能体验到一种欢乐之情,“在一片林子里,一个人能把他的年龄抛出身外,就像蛇把它的皮全然蜕下”。当我们走到一条河边时,他指着几个被锯的树桩让我坐下,然后慢慢说:“一个人如果获得了一个新的灵魂,那他就相应地获得了一个新的身体,我们在身体上变得敏捷、轻快”。而当我投入对爱默生的阅读中时,正有这样的感觉。
如果在文字的阅读中,发现了作者的机智和幽默,则是很好的享受。本杰明·富兰克林是一位很受知识女性和贵夫人们欢迎的先生,他告诉她们动物和昆虫们在交谈些什么,并使这些兽语虫言富有情趣和哲喻。最绝的是他的《致艾尔维修斯太太的求婚书》,富兰克林花甲之年丧妻,而喜欢上了已故哲学家艾尔维修斯先生的太太,一位发誓以守寡纪念丈夫的高贵的法国夫人。富兰克林在信中说自己梦游天堂,拜访了艾尔维修斯先生,见到他已另娶佳人,而自己也遭到前妻的冷遇,不同意重续天堂上的连理,所以只好重返人间,希望两人在人间结为伙伴,替自己报仇雪恨。
康·帕乌斯托夫斯基说,他喜欢随手将一些事情或只言片语记在香烟盒上,过了若干年,有时翻弄一些幸存的烟盒,他会陷入对往昔的怀念,并据此写出自己追思。我在阅读中经常于读到一半的地方夹上便条,记上当时的年月日,有些书再读时发现竟过去了10多个春秋。同样的文字,会发现因为时间的流逝,重读起来感受和理解有明显的不同,比如像弗洛伊德的《释梦》,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还有D.H劳伦斯的《康妮恰特里的情感历程》。
阅读的愉悦,有时也会让我有一些秉笔而书的冲动,但面对一张白纸,我却常有软弱无力的感觉。我想起契诃夫书房的窗子是面朝大海的,在深沉的夜间,广阔的背景下,思绪正可以快意地驰骋。而我如今在文字的海洋中,以一盏孤灯所发现的愉悦,是那样的微小,甚至有点可怜。但对我这样的凡夫俗子来说,已经是称幸不已了。
智者的启迪
易卫平(杭州市古荡新村)
记不清了,这些年来已将《丰子恺文集》读了多少遍了。丰子恺,这位一代文化人、艺术家,富有哲理,隽永耐品的文字,深深影响着我。如果说,在这个物欲横流、利益至上的年代,年过半百的我,依然能安贫乐道,静下心来读读书,写写小文章,喝喝小酒,过过小日子,甘当小老百姓,力所能及地为社会做些小事,我想这也得益于读书,得益于读丰子恺——这位智者对我的启迪与教益。
说来我家与丰子恺有缘。上世纪40年代,父亲开了一家易昭雪牙科诊所。1947年冬,当时年过五旬的丰子恺被牙疾困扰得寝食不安,在好友许钦文的引荐下到父亲诊所诊治牙病。父亲用11天时间为丰子恺拔去了17枚残齿,镶上了一口洁白如玉的义齿(丰子恺喜称假牙为义齿)。为此,他先后写下了《口中剿匪记》《义齿》《装牙经验谈》等文章,其中《口中剿匪记》已成为中国近代散文名篇之一。父亲也与丰子恺结成忘年交,直到今天父亲与丰家儿女仍有往来。
我年少时常听父亲说起丰子恺的散文、漫画,但囿于当时文艺园的凋零,丰子恺的书难以寻觅。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一天,父亲从友人处借得一册发黄的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的《缘缘堂随笔》,我兴奋不已,捧读再三。对其中的《渐》《秋》《杨柳》《实行的悲哀》《甘美的回味》等反复诵读,并饶有兴趣地抄录了随笔集三分之一的篇章,至今仍珍藏着。后来,我收集了《丰子恺文集》《丰子恺传》等一批书籍。近年来,又购买了由其女丰一吟撰写的《我的父亲丰子恺》《我和爸爸丰子恺》《天与我相当厚》等等。
丰子恺的文字平淡、率真,然细细品味隽永醇厚,回味无穷。正如他自己在1963年出版的《丰子恺画集》“代序”中所说“最喜小中能见大,还求弦外有余音”。其文字中所蕴含的哲理,寓意的深情,深邃的思想,读来发人深省。譬如,他写于1928年的散文《渐》,开篇就说“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舞台上如花的少女,就是将来火炉旁边的老婆子”。最初读这些文字时,我还是血气方刚的青年,对此不以为然,许多年以后“渐渐”的,青丝变白,齿牙零落,从青年迈向中年,我由衷地感佩丰子恺思想的犀利和对人生的洞察。告诫自己,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失,“一日难在晨”,要珍惜当下的分分秒秒,尽量将莫名的应酬,无谓的闲聊,失度的娱乐拒之门外,尽己所能多做些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大众的事,以无愧于人生,这是这位智者对我的启迪。
作为智者,他的行为方式也给我教益。丰子恺喜酒,但只好黄酒。他的不少散文都说到了酒。《沙坪的美酒》《湖畔夜饮》《吃酒》《塘栖》等等。早年,他寓居杭州、石门湾两地,春秋在杭,冬夏回缘缘堂。常常坐船往来于杭州与石门湾之间。船到塘栖他就上岸寻一家小店,找个临河的座位,烫两壶花雕酒,端上几碟毛豆、茭白、茨菇、笋片、栗子、熟荸荠,慢慢品味。“呷一口花雕,嚼一片嫩笋,其味无穷”。独酌有味,三二知己慢慢对饮也别有情。1948年初春的一个夜晚,友人郑振铎到西湖边丰子恺寓所来看他。老友相见,举杯对酌。他俩对着壁上贴着的苏步青诗句;“草草杯盘共一欢,莫因柴米话辛酸。春风已绿门前草,且耐余寒放眼看”,就着酱鸡、酱肉、皮蛋、花生米,边饮边聊。饮得酒酣耳热,心窗洞开。待夜阑人散,已是湖水如镜,花影满堤了。他说:“我所以不喜欢白酒而喜欢黄酒,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白酒容易醉,而黄酒不易醉。”“吃酒是为了兴味,为享乐,不是求其速醉”。我觉得,丰子恺是位深谙饮酒三味,很会生活的艺术家。本人也喜喝两口,早年与人饮酒,喜大口大口豪饮,以此为乐,读丰子恺自感相形见绌。再看看时下的酒楼饭店,那些三杯五杯不醉,“感情深,一口闷”,胡吃海喝的饮者,结果“闷”出的是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和脂肪肝。其实,浅斟慢酌,慢节奏,慢生活,既是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更是一个知书达理文明人的生活品位。
“平生不善守钱”,丰子恺对金钱物欲看得很淡。其女丰一吟说:“父亲是个对钱没有概念的人。”早年逃难要用钱,他发现自己手头缺钱,只好将过年时发给儿女们的压岁钱先拿来用用。1933年他用积攒多年的稿酬在故乡石门湾造了所“缘缘堂”,虽不是豪宅,但宽敞明亮,十分适宜写作绘画居住。他说:“倘秦始皇要拿阿房宫来同我交换,石季伦愿把金谷园来和我对掉,我也不同意。”“文革”中丰子恺遭迫害,薪金从原来的每月220元减少到60元生活费。生活拮据只得变卖家中的收音机、唱机、钢琴乃至书籍度日。后来又被下放到农村劳动,住在低矮的农舍里,睡在铺着稻草潮湿的泥地上,门口的河浜是他们洗脸的地方,对此丰子恺风趣地说:“地当床,天当被,还有一河浜的洗脸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体现出一位智者对金钱物欲的达观与洒脱。
读丰子恺我感觉到,作为一位智者,他在思想行为方式上与古代的陶渊明归隐田园,淡泊名利;白居易体恤民众,白话诗文,以及弘一法师佛门的慈悲情怀很相契合。面对滚滚红尘,读读他的文字,不乏是帖清凉药、镇静剂。
庄周和鱼
陈鸿(湖州市都市家园)
还记得《庄子·外物》篇中那段有名的寓言吗?庄周家境贫寒,迫于无奈向监河侯借粮。小气的监河侯用一套冠冕堂皇的理由搪塞道:“等到秋后,收齐了租金就借你三百金。”
庄周非常生气,用一则小故事回敬他:“路边小水洼处,一条鲫鱼在渐渐干涸的水中挣扎,求路过的庄子救它一命,庄子安慰鲫鱼说:‘我马上到南方去游说吴王、越王,开凿大河来迎接你。’鲫鱼气得脸通红:一斗水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你竟然说出这样的话,还不如早点到干鱼店来找我。”
庄周以此来讽刺监河侯见死不救。
光阴荏苒,那富有生命力的寓言承载着多少古今读者的感慨,滑过千年的时空,来到了当下。
如今,寓言中那条著名的鲫鱼被找到了,它已演化成一具鱼骨,悬挂于庄子家乡的图书馆内,与庄周的画像紧挨在一起。
某天,月色朦胧时分,那具鱼骨面朝庄周开口了:先生啊,沧海桑田,以前您住过的草屋,现在已成了书的海洋。有一篇评论您的文章说得好:那华丽飘逸的文采,让每个人心中的蝴蝶飞了起来;那深刻尖锐的洞察力,穿越千年的时空,直击读者那带着痛感的心底。
可是,谁曾想到当初您身陷窘境,无人相助,属于社会落魄分子。靠着编织草鞋过日子,每天为生计发愁。又不肯趋炎附势,争名夺利。一心一意打造人世间的真学问,从不肯违背自己的本性。
回首过去,那些曾经显赫一时的王孙公子、豪门巨贾,历朝历代,多如繁星,而真正能被人记住的又有几个?而先生讲的寓言,却似一棵永远的常青树,几经千年的变迁,仍鲜活地扎根在现代的土壤里,让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受益,感悟人生,获取生命真谛。古往今来,能超越先生者恐怕不多啊!是不是说,逆境定能成就人?
庄周:人在遭受挫折、穷困潦倒的时候,也是自我身心得到磨练的最佳时刻。如果能忍受这种磨练并对生命有所感悟,那么这种磨练对自身能力,从百骨到意志,均能迅速得到提高,成为生命中不可多得的养分,化作建功路上必不可少的供给。如果不堪忍受来自生活的磨练,逃避现实,自甘消沉,则身心俱损而至一蹶不振。
鱼骨:是啊,上天之造物弄人从来难以预测。爱世人也是从“劳其筋骨、饿其肌肤”开始。只是有多少人能明白其中的奥妙,恰恰把磨练当作惩罚,把鸠毒当成了蜜糖啊!
庄周:如今的小鱼见解真是了得。
鱼骨:过奖,那是因为读了您的《齐物论》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