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的精彩演出不少,也引发了不少人进剧场观演的意愿。而笔者也和多数人一样,了解某场演出信息的渠道,无非就是通过网络搜索,然后点开某大型门户网站的演出信息链接,觉得文中信息量和吸引力不够,于是继续进行搜索,结果发现几乎所有的网站关于该演出的信息几乎雷同。作为一个非文艺的普通青年,笔者观演的意愿就在这些或夸张或冗长或过于简略的毫无吸引力和营养价值的演出预告新闻中消磨殆尽。
不难想到,各媒体发布的关于某演出的报道,基本都是来自演出主办方散发的新闻通稿。对于网站来说,大部分是直接拿到通稿电子版后全文粘贴;对于纸媒,则根据发表要求进行了少许的删减加工;稍微好一点的是视频网站或者电视台,一方面因为有现场拍摄的花絮,另一方面或许因为主办方不能提供太多的视频资料,这就需要媒体自己去挖掘一些背景资料进行补充。如此这般,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演出新闻同质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导致演出新闻无法为观众提供足够信息。
因此,笔者一方面感叹,在这个信息获取越来越便捷的时代,多数演艺媒体人却越来越懒惰和不敬业,本来该是一场精彩的演出,结果却被报道得平淡无奇,什么亮点都没有挖掘出来;另一方面也在质疑,在这个提倡“营销为王”的市场中,多数演出主办方进行的产品推广却过于简单化和想当然,他们不缺乏宣传推广的渠道,却缺乏拓宽渠道从而更好地利用渠道的方法。想必很多看过经典美剧《老友记》的朋友或许还有印象,剧中乔伊的(Joey)是一个不知名的演员,而他在每场舞台剧演出之后,都要带着朋友们一起去买报纸,因为报纸上有专门的剧评栏目对每场演出乃至每个演员进行点评。据了解,在国外,为了培育市场,演出方和媒体合作培育了贯通演出前后的媒体角色,其中重要一环就是剧评人。剧评成为媒体演出版面一个重要的板块,他们成为实际上的演出商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
而在国内,演出宣传的方式多数还停留在演出运作公司的宣传人员撰写新闻通稿,然后联系熟络的媒体进行推广合作,而媒体也只是对新闻通稿进行最简单的处理这种模式。因此,毫无意外地,观众们在网络上搜索到的无一不是主办方的新闻通稿,这能起到对消费者观演的参考价值吗?
毋庸置疑的是,这种简单的做法扼杀了许多精彩的演出。不久前,曾在国外创造了巨大票房的美声绅士乐团来北京演出,然而,演出当晚,即使是黄牛,也纷纷喊“赔了”——当晚的680元的演出票,最低时曾被降到10元到30元也少人问津。除了当天天气使然,连黄牛也说,“演出票和海报上写着交响音乐会,能卖出好价钱吗?”对于仍在培育中的国内演出市场来说,多数观众了解演出信息,除了海报就是网站,演出信息中的“交响”两字使得许多观众望而却步,而在媒体上,美声绅士的独特魅力也没有足够的信息体现。
虽然也有演出商尝试着新的推广渠道,比如目前演出业界流行的微博营销,但除了一些确实经典的高端演出,笔者注意到,大多数演出项目并没有借助微博的平台走向更多的消费群体。毕竟,由于大多数微博的传播力有限,微博这个互动平台在发布权威信息、培育消费市场方面依然没有传统媒体有效。因此,忽视传统的纸媒、广电、门户网站等媒体的影响力,试图简单借助微博进行演艺营销的演出商们虽然想法不错,却忽视了中国的演艺“国情”。即使微博等新的传播渠道不断兴起,但是,他们依然要学会如何更好地利用传统媒体,尤其是培养专门的媒体营销员,而不是像此前那样把工作人员丰富的演出知识仅仅浓缩为一篇通稿。
对于媒体来说,除了在平时大量撰文批判中国演艺市场不够成熟时,是否也应该从自身考虑如何为演出市场的培育尽一份力量。结合目前演出新闻的质量来看,负责演出口的媒体人也需要不断加强对于演出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了。毕竟,更大更繁荣的市场意味着更多的演出新闻素材,也意味着演出媒体人更大的舞台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