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快报 文化焦点 → 详细信息

让非遗走进大学
来源: 中国文化报   作者:   2012-04-05 15:01:13
  非遗生产性保护要在创新中发展;要在保护中创新,不能墨守成规;非遗保护应更多走进大中专院校;不要等政策帮扶,要主动找市场……湖北省日前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座谈会,10多位专家为非遗项目的生产性保护建言献策。

  摆脱曲高和寡 融入大众生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几千年中国智慧的体现。但是如今很多非遗项目正面临危机,部分非遗项目面临“人亡艺绝”的困境。

  湖北省群艺馆研究员吴志坚说了一件让人尴尬的事,湖北省老河口木版年画传承人只有一个老人,当地为了推动年画发展,动了很多脑筋,一度做成礼品赠送给客人,但客人兴趣不大、效果不好。怎么让非遗融入社会生活,让更多老百姓乐于接受成为一个难题。

  非遗生产性保护,应在继承传统、保持独特性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融入现代时尚元素,为更多年轻人所接受和喜爱,让非遗更具生命力,这是与会专家达成的共识。

  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绣的传统工艺与现代美术相结合,汉绣大师黄春萍创作出纪念汶川地震《屹立的国旗》、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的《铁血肇端》等汉绣精品。黄春萍认为,民间工艺必须因时顺变,走创新发展之路,她非常注重现代电脑技术的运用,生产老百姓用得起的旅游文化绣品。这为汉绣摆脱曲高和寡局面,走进大众生活开辟了新路。

  让非遗走进大学

  很多非遗项目需要纯手工制作,以言传身教的方式进行传承。吴志坚为此忧虑,大部分非遗传承人的子女亲属都不愿意继承传统手艺,像天门糖塑的传承人杨师傅有3个儿子,都没有子承父业。尽管手艺活儿有“教会徒弟、饿死师父”的说法,但杨师傅表示如果有人愿意跟他学,他会毫无保留地教授。

  对此,湖北省群艺馆原副馆长方湘侠建议,湖北省有艺术设计专业大专院校50多所,学生数万人,这些学生都可以成为非遗的后续人才。而且可以进行非遗专题讲座,开设公共选修课,不仅让艺术类学生、而是让所有大学生都能接触到非遗。与会的高校教师纷纷表示欢迎非遗传承人进大学进行交流,让非遗走进校园。

  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许开强说,目前很多艺术设计类学生“创意不如老外,手艺不如民间艺人”,学生确实应该更多向非遗传承人学习,这也可以促进大学生重新创业。

  江汉大学现代艺术学院已经开设了中国传统装饰艺术课,并建立了4个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副院长曹琳说,这个平台可以工作坊形式呈现出来,让大学生动手制作、参与进来、更好地了解民间艺术。

  让更多的人理解和认识灿烂文化

  湖北省群艺馆副馆长张晓慧介绍,3月份湖北省启动了旨在推进非遗生产性保护的首届非遗艺术设计大赛。为了加强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湖北省给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提供每人每年1万元、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2000元的补贴。张晓慧说,这些补贴也许能够解决一些传承人的生计问题,但对非遗的生产性保护,还是不够的。

  方湘侠等专家提出非遗除了政府加大扶持外,更需要建立社会的认可,多层次多角度加大对非遗的宣传报道,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这些灿烂的文化。

  据悉,目前一些企业积极关注非遗,但有些政府部门尚未认识到非遗的价值。“应挖掘非遗文化资源,提升其含金量。”华中师大历史文化学院姚伟钧教授说。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