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我国文化界正在展开一场文化体制改革的攻坚之役。
不久前发布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将于2015年基本完成。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将如何向“深水区”涉进,不断破除深层次矛盾,推动创新、激发活力,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记者在文化领域一线展开调查。
“转企改制”进入“收官”阶段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是今年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
专家认为,作为今年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国有文艺院团的转企改制工作已经进入了“收官”阶段。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文化系统2102家承担改革任务的国有文艺院团,已完成和正在进行转制、撤销和划转的院团1367家,另有269家院团已经确定了改革路径。
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亲历者,江苏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昆剧院院长柯军介绍说,转企改制有效地释放了文化生产力。改制之前,许多江苏昆曲人都忧心忡忡。然而,现实胜于雄辩。“2011年,江苏省演艺集团经营收入达到1.48亿元,是改革前的20倍!”
“十七届六中全会之后,院团要不断深化改革,还要面对不少难关。”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总裁吴孝明历数这些“难点”道:“从事业单位转为国有文化企业,肩上的社会责任只有增加,绝无减少,政府对于企业是否能‘再扶一程’?目前国内演出消费市场还未完全形成,演艺企业利润不高,国家能否对文化企业从‘减免所得税’变为‘减免营业税’?”吴孝明坦言,转企不是终点,而是起跑点。从长远文化战略而言,我国要培养一批具有活力、竞争力和文化传播力的文化企业,但在现阶段,这既需要企业自身激发活力,也需要政策继续“给力”。
金融扶持政策待解文化企业“融资难”
中国作家出版集团近期在引进银行战略投资过程中遭遇“难题”:出版社的品牌无法确切估值。事实上,在我国,长期以来文化企业的无形资产评估认定都是一个空白领域。
“作家出版社的品牌有多少价值?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出版社拥有的近万种出版物版权又有多少价值?按理说这是一笔巨大财富。但是,企业谈判一般根据资产和利润评估价值。文化企业想做大做强,想在资本市场上‘融资’,却隔着这道无形、有形之间的门槛,迈不开脚步。”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葛笑政说。
文化企业“融资难”,远非仅此一例。学者分析指出,文化产业投融资是关系文化产业发展和能否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根本性问题,难题亟待破解。
在半个月之前,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北京总部“鸣锣开市”,上海文交所总经理张天说,未来3年内,上海文交所将根据中央试点部署,率先探索破解文化企业“评估难、融资难、拓展难”等诸多问题,寻找文化与金融资本有效对接、融合发展之道。
文化体制改革攻坚需要多方合力
长期研究文化体制改革的学者巫志南认为,十七届六中全会以后,文化体制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改革的任务更艰巨、更复杂、层次更高。
“让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影响世界,无不需要文化向其他领域进行跨界‘融合’。如果文化不能跟科技融合,那么,创新很难;如果文化不能跟金融融合,那么做强文化产业很难;如果文化不能跟贸易融合,那么走出去很难形成规模。”巫志南认为,我国当下的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应该重点推动文化产业在“融合”中实现创新。
事实上,从去年底到今年初,从国家层面加快探索文化体制改革的一系列重大项目已经频繁落子,推动文化融合创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谋篇布局”。文化界人士观察到,近期我国已经出台多个涉及文化产业的政策性文件,在财税、金融、准入、土地等多方面实施优惠,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相关人士表示,对文化产业发展予以支持的财税政策正在迎来“密集发布期”。这些举措意味着,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正在清除阻碍文化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评论:“正如‘改革’是30多年来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词,在文化领域,‘改革’二字同样举足轻重。体制机制管根本、管长远。只有不断深化改革,破除阻碍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文化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