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快报 文化焦点 → 详细信息

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全国知名学者、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赵剑英访谈录
来源: 浙江日报   作者: 江于夫   吴晔   2012-05-04 14:50:09

  日前,全国知名学者、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赵剑英,应浙江工商大学的邀请来杭参加学术交流会。会后,记者就如何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等问题,对他作了专题采访。

  “文化自觉”的科学内涵

  记者: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构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请您先谈谈“文化自觉”的科学内涵吧。

  赵剑英:所谓“文化自觉”,借用费孝通先生的观点,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决定》从总体上讲,它表明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当今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进行文化建设和文化改革发展,达到了一种新的认识和新的高度,可以说是达到了一种文化的自觉。

  首先,《决定》中讲到,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这四个“越来越重要”表明了我们党对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这就把握了当今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其次,从理论上来讲,文化具有四大功能:第一,文化是维系民族情感的粘合剂,是维系民族认同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民族凝聚力的基础。第二,文化在提高我们民族文化素质方面,起到一个基础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三,文化在塑造和培养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第四,文化通过一系列精神产品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文化在理论上所具有的这四大功能是不可替代的。从这一点上看,我们党对文化的认识是非常深刻的。

  记者:您认为我们党专门召开一次全会来研究部署文化建设问题,这本身就是“文化自觉”的重要体现。对这个观点,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呢?

  赵剑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大局当中,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新的变化的条件下,我们党专门召开这样一次全会来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对文化的建设和改革发展作出了总体的部署,这表明了一种自觉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意识。

  “文化自觉”还表现在,我们党并未满足于目前所取得的文化方面的成就。一直以来,我们党都非常重视文化领域。改革开放之后,小平同志特别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强调要两手抓,指出如果经济搞好了,却没有精神文明的发展,人民的思想道德状况没有提升,那也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决定》中可以看出,实际上我们党也清醒地看到了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过程中,尤其是当前文化领域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重要的是全社会的自觉

  记者:“文化自觉”重要的是全社会的自觉,每个人的“文化自觉”。请您重点谈谈如何培养全社会的“文化自觉”。

  赵剑英:其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举世公认,但现在国际国内的形势发展也有许多新变化,比如出现了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等新的时代特征,信息的传播和发展、文化的传播都表现出新的特点。从国内来看,改革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利益多元化和思想多元化,对于我们共同的理想信念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共识的形成更加困难。我们迫切需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其二,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刻不容缓。在文化领域中,尤其是在道德建设领域,已经出现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比如制假售假、道德滑坡、食品安全、诚信缺失等问题,这些问题大家都可以不同程度地感觉到,所以有人说我们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失范期,这和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通过推进文化发展来解决。

  其三,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我国现在已经成为经济大国,大部分群众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但文化领域里的精神食粮,比如一些高雅的文化精品、深入人心的时代经典,还不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精神需求。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努力推进文化事业发展和解放文化生产力来解决,也是我们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其四,要处理好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和“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相结合,将文化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相结合。既不能把文化作为经济的附属,那样就无法发挥文化作为民族国家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导向力作用;也不是牺牲经济发展文化,文化作为一种生产力,理应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其五,培养全社会的文化自觉,最重要的是将宏观的理论建构与微观的生活世界相统一。十七届六中全会后,学界展开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讨论,希望提炼出既有丰富内涵,又高度凝练、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核心价值观。进而通过实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和大众化,唤起公共意识,将文化自觉内化于每个人的心中和行动中。

  “文化自觉”不等于“文化回归”

  记者:有人把“文化自觉”看成简单的“文化回归”,也有人说“文化自觉”就是对文化的“自知之明”。请您帮我们剖析一下这些观点,好吗?

  赵剑英:好的。我认为,文化自觉不能简单地看成“文化回归”或是对文化的“自知之明”。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并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回归”或者说“复旧”,而是升华的继承也就是“复兴”,即根据我们的需要作现代性的改造。显然,“回归”和“复兴”并不完全等同。再者,在弘扬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要汲取现代社会中一切先进文化元素,丰富发展我们的优秀文化。“文化自觉”不仅意味着对传统优秀文化的敬畏,还要有对一切先进文化的敬意。

  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我们要主动建构能够反映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就,并为其服务的先进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真正有生命力的、经济效益好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精品的创造,都是以现代化建设实践和人民群众的鲜活生活为基础的,因此文化复兴不是简单的“回归”。

  而在对文化有“自知之明”的同时,文化自觉更意味着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有充分认识。文化自觉不仅仅停留在认识论上,还要诉诸于实践发展。还需指出的是,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自觉不仅要有自我认识,还要有国际视野;不仅“知己”,还要“知彼”,即主动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还要让我们的文化主动走出去,扩大国际影响力。

  总之,只有在这样系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我们才能深刻把握文化建设规律,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