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快报 中华文化 → 详细信息

公共艺术教育何以成了“鸡肋”——湖南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调查
来源: 中国文化报   作者: 章仙踪 张剑桥 司念伟  2012-05-08 11:05:28
  尽管2006年教育部就根据《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制定下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对全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但领导重视不够、课程建设不力、师资条件匮乏、缺失制度保障等难题,导致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中的现状不容乐观。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如何破题?日前,笔者就湖南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展开了调查。

  公共艺术教育可有可无?

  “当今高校里发生的负面的、消极的、恶性的事件,可以说很多都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相联系。人文素养的积淀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公共艺术教育是实现人文素养积淀的重要一环。”曾经完成多项公共艺术教育相关课题的湖南理工学院教授刘创说。

  “事实上,接受一定的公共艺术教育,是大学生们的普遍需求。”一直承担公共艺术教育“交响音乐与音乐家”课程的湖南理工学院教师黄皓华举例说,自2005年承担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以来,上他的课的学生已经超过4800人。从反馈情况看,只要能给学生们提供走近交响乐的机会,人人都拥有理解音乐的能力。

  一份针对湖南6所高校大学生喜好音乐情况的调查表明,以收回的4790份有效问卷看,喜欢简谱的占89.8%,喜欢五线谱的占10.2%,喜欢中国音乐的占80.2%,喜欢外国音乐的占19.8%,喜欢声乐的占68.4%,喜欢器乐的占31.6%。根据调查得知,虽然这些学生中能熟练掌握一门乐器的仅占0.5%,但普遍喜爱音乐。

  另一项调查显示,82%的学生认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必不可少,近70%的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课抱有良好的期待。

  然而,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及巨大需求并不匹配的是,很多公共艺术教育课教师对这类课程的无奈总结往往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

  原因何在?

  “当下实用主义盛行,功利化的教学内容以及就业导向,使许多学校轻视公共艺术教育。哪一样对学生找工作有利,就抓紧哪一样。艺术教育是一门软功夫,基本不产生显性效果,所以许多学校认识不到位,对这项工作不够重视。”湖南省教科院高教研究所所长陈拥贤道出了公共艺术教育尴尬现状的背后原因,“在这场综合素质教育与实用主义教育的角力中,不少学校可能会将公共艺术教育当作一种‘搭头’或‘鸡肋’。”

  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王键曾在一次公共艺术教育表彰会上表示,全省公共艺术教育存在一些问题,首当其冲的一条是部分高校领导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不到位。由于认识问题,导致学校对公共艺术教育缺乏统筹规划、科学管理,一些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处于多头管理的无序状态,工作中存在间歇性、随意性和以活动代替课程等情况,存在重视部分艺术特长生而忽视艺术教育公共性的要求,重视艺术演出效果而忽视学生在艺术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提高等现象。

  挤进大学课表并不容易

  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要求,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等。各高等学校可开设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如“交响音乐赏析”“民间艺术赏析”等。

  “从一般要求讲,限选课和任选课开得越多越好,以便满足广大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但要开齐8门限选课,院校会花费很大精力。湖南的实际情况是,多数学校开出了五六门限选课,任选课相对丰富一些。最缺的是‘戏剧鉴赏’‘戏曲鉴赏’这样的课程。”湖南省教育厅艺术教育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刘大维表示。

  2010年、2011年,湖南省教育厅曾分三批进行了面向全省本科院校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工作检查,检查中发现的部分院校存在的问题,基本上就是目前国内相当部分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实践中面临的现实困境。

  检查组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方面详细列出了一些问题:有的学校教学机构不健全,缺少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课程介绍;有的学校对教育部“限定性选修”课程的性质把握不准,课程名称不规范,门类不齐全;有的高校对公共艺术课程的学科性、知识性、系统性存在着认识偏差,对考试的要求缺乏课程考核的基本内容和学科基础知识,对教材的选用不够慎重等。

  某高校一位教务处负责人表示,当前普通高校本科4年,大抵2600课时。其中专业课、“两课”、必修课是学校要尽力保证的课程,其次才是选修课,包括限定性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所以“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基本排在第四选择,遇到师资条件不好或外部环境不好的时候,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可能排在最后,成为一个只在教学大纲上“闪现”一下的摆设。他还算了一下,当前对于普通高校的各种具体要求很多,如果将所有要求的课程都开足,可能3000个课时也不一定装得下。况且,如果都照做,大学生就会没有自主学习的时间。

  师资难题成最大瓶颈

  “由于学校重视程度不同,情况各异,艺术教育师资不足成为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最大的困难。”刘大维说。

  按照教育部规定,各校承担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至0.2%,其中专职教师人数应占艺术教师总数的50%。

  而据2008年的统计,湖南全省75%的高校未配备专职艺术教育教师。以2011年3月进行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检查结果为例,所查的12所高校中,无专职教师或缺少专职教师、或需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学校就达11所。

  专职教师的意义是重要的,即使是专业的艺术师资,如果并非专职,也不会起到好的效果。刘大维说,并不是学校有了专业艺术师资就一定能办好公共艺术教育。

  一所当地知名的学校有专业的艺术学院,音乐、舞蹈师资充盈,但是针对非艺术类学生的公共艺术教育并不如人意,原因在于学校组织公共艺术教育时没安排专职的艺术教师,兼职教师往往不够用心。“一般情况下,专职的艺术教师更喜欢教艺术类学生,觉得有成就感;而公共艺术教育比较浅,专业教师不太愿意上这种课。”相反,也有一些其他学校,如工程类、医卫类院校由于引入了专职艺术教师从教,一心一意地做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做得非常好。

  制度设计是破题关键

  某高校教师对公共艺术教育现状进行阶段性调查,结果显示,53%的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21%的学生认为公共艺术教育未达到预期效果,57%的学生表示没有公共艺术相关教材,30%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学形式单一,且未与地方特色结合。

  针对多所学校的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公共艺术教育效果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与院校在公共艺术教育机制与制度建设上的不足密切相关。

  教育行政部门针对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有明确要求,要明确机构设置与管理,设立管理机构和配备专职管理人员,保障基本设施与经费投入。教育部明确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公共艺术课程管理部门和教学机构,专科可参照执行。”

  湖南的第一次检查通报中,肯定了各院校成立的以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为组长的公共艺术课教学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全校公共艺术课的教学组织协调。

  但同时,有的学校管理机构职责不明确,日常管理工作不到位,教学管理工作不落实,仍然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面临的问题。

  系统的科研也是支撑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例如,湖南理工学院与公共艺术教育相关的科研立项多,曾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对此,湖南省教育厅的情况通报中,就给予了肯定。

  评价也是当前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一道难题。如何把公共艺术课程纳入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之中,如何在质量管理上,把相关职能部门对该项工作进行督导和学生的评价相结合,并将评价结果与公共艺术教师的职称评定、岗位晋升挂钩,甚至在绩效考核上制定出科学的计量方法,都值得高校进一步探索。

  刘大维表示,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既有规定性,又有灵活性,其实两个学分也能做出大文章,如何走好公共艺术教育之路,还需要不断探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