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0571)2625462 联系地址:萧山市城厢镇文化路60号 邮政编码:311200 萧山市文化馆,前身为萧山县立民众教育馆,于1929年3月设立于城厢镇仓桥下街东仓弄大庵内。1949年12月,萧山县人民文化馆接收县立民众教育馆和县立简师部分财产,在仓桥下街20号(今文化路60号)成立,有工作人员4名,馆舍面积200余平方米,内设文艺宣传、群众教育、图书阅览3股。1952年10月易名萧山县文化馆,人员增至10人,由省财政厅、文化事业管理局定为甲级馆。50年代初,收音、幻灯、阅览、剧场、科普、体育、扫盲、演出、展览、黑板报、专业剧团、业余剧团等工作均由文化馆统揽。随着文化事业发展,部分工作先后析离。1962年国家机构调整,电影管理站、体委、剧院、剧团等由文化馆代管,一年后又各自独立。 1970年7月,县文化馆改称毛泽东思想宣传站,1973年4月恢复县文化馆原名。1979年被省文化厅评为省级先进文化馆。同年开办萧山县摄影图片社,招工9人。1985年成立录像放映队。1987年9月萧山县文化馆临浦、瓜沥分馆先后设立,并各配人员l名。1988年萧山撤县设市,更名为市文化馆。1991年设立文化娱乐厅,下设卡拉OK、录像放映、电子游戏、台球等文化经营项目。翌年,成立文化音像发行站,当年以文补文纯收入14万元。1993年经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萧山画院,并开办萧山市文化旅游开发公司、萧山市恒大贸易公司,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993年底文化馆有正式工作人员21名,其中高级职称l名,中级7名,初级10名。借用工、临时工36人。财政拨款25万元。馆舍面积1810平方米,置有沪陵19座中巴汽车和日本本田皇小轿车各1辆,固定资产总值约250万元。文化馆下设四部一室一院和4家企业:文学部、书美摄影部、音舞戏剧部、文物部、办公室、萧山画院、萧山市恒大贸易公司、萧山市文化旅游开发公司、文化娱乐厅、萧山市五金装演商行。现文物部划入博物馆 (筹)。 建馆以来,干部素质逐年提高,现有大专以上学历11人,全国会员6人,专业干部配备齐全。在全国得奖的有:翁仁康改编和表演的李麟、姚丝怡等伴奏的绍兴莲花落《晦气鬼告状》,获全国曲艺新曲目大赛表演、创作、伴奏二等奖;由徐士龙同翁仁康合作、翁仁康表演、李麟作曲的绍兴莲花落《糊涂村长》,参加全国第二届中国艺术节演出,获全国"长治杯"曲艺表演二等奖、创作三等奖、伴奏三等奖;由徐士龙创作、翁仁康表演的绍兴莲花落《新乡长上任》赴天津首届中国曲艺节献演,其本子获全国第三届群星奖铜奖;由方晨光参与编写的文化馆站干部培训教材《群众文化辅导学》获全国群众文化论著评比二等奖,并参与编写同名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中文系群众文化专业教材;楼云和的长篇小说《金台三打少林寺》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章关法的《金秋》获全国摄影艺术大赛铜奖。翁仁康获浙江省第三届艺术明星称号。2000年翁仁康的绍兴莲花落《分爹》,获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和文学奖。2001年翁仁康的绍兴莲花落《说也说不清楚》获全国第十一届"群星奖"金奖。 文化馆在培养文艺新人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儿童文学作家倪树根的《铁轮子》等8部小说出版;陈继光的诗集《泪水孕育的歌》,杨敏生的诗集《羚羊集》,魏德平等人的诗集《三棱镜》等先后出版;陆秀竞的《水乡》等多幅国画被选送到国外展出,《邵观松·虞观祥书画选集》由海南美术摄影出版社出版;吴桑样的民间故事集《珍珠蚌》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吴光松的新故事集《金桥》被译成英文出版;徐云泉的新故事《意料外的结局》获全国群星奖铜奖;倪夏晶小朋友赴天津参加全国"新苗奖"第二届少年儿童京剧邀请赛获三等奖,毛玉峰获全国首届少儿书法绘画比赛书法一等奖,贾畸获书法二等奖;青年教师吕巍在全国第六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获业余组民族唱法二等奖,并被海政歌舞团特招。靖江镇农村女青年陆亚芳20万字的长篇小说《沙地》出版,获98年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和杭州市"五个一"工程奖。2001年小学生沈晨阳和高阳的美术、书法作品分别获得全国第三届"蒲公英"奖金奖和银奖。在文化馆的指导辅导下,萧山最早的瓜沥、临浦文化站于1952年4月正式成立,7月转为公办区文化站,期间浦南建立了民办文化站。1958年各大公社均建有文化站,3年后机构精简时撒销。1964年至1965年间,相继建立了8个民办公助文化站,后几经变更,在"文革"中全部瘫痪。1971年瓜沥率先建立民办公助文化站,之后,浦沿、坎山、新围也先后建立。1978年县委宣传部在义桥试点,接着县委常委会通过建立全县文化网方案,并拨款2万元作为普及文化站补助经费,翌年,全县61个公社均建立了文化站。以后,随着南片大同、岩山和东片围垦新乡的增建,到1984年止,全县共有文化站66个,文化中心17个,工作人员74名。1984年32名文化站工作人员转为国家干部;1991年,22名在岗人员被萧山市人事局招聘为文化站干部;同年,又有17名人员被省招聘为文化站干部(与县聘有重复)。此时,乡镇文化站已有67个,全部达到省等级站标准,其中浦沿、临浦、义桥、党山、靖江为省特级站,一级站5个,二级站15个,三级站42个;是年,坎山、浦沿、临浦、义桥、党山等5镇被萧山市人民政府命名为文化先进镇乡。1992年以后,文化站随撤区扩镇并乡工作减到44个(镇乡文化站31个,办事处文化站13个),有工作人员44名。在文化馆指导帮助下,1980年浦沿创立了全省第一个农村文化中心,并成立了由7人组成的文化管理委员会,文化中心集文化、体育、科普、广播、业余教育五位一体,省文化厅在浦沿召开现场会,推动了全省文化中心的普及与发展,浦沿公社党委书记蒋嫦明应邀出席全国群众文化工作表彰大会,浦沿文化中心也被评为全国群众文化先进集体。 文化馆为培养业余文艺骨干,从解放初一直坚持编辑出刊文化报刊和文艺书籍。1952年创刊了油印文艺刊物《俱乐部》;1957年8月编印64开铅印文艺月刊《湘湖》,坚持3年有余。1961年,16开4版铅印月报《文艺宣传》问世,至1965年5月改名为《农村俱乐部》,翌年停办。1970年底,办起32开铅印月刊《工农兵文艺》,1974年后改名为《萧山文艺》,1987年改季刊《萧然山》。1979年至1983年,创办16开4版双月刊《诗叶》,1983年办油印年刊《湘湖歌声》至今。群文信息刊物主要有1956年的《俱乐部通讯》,1965年至1966年的《农村文化通讯》和1978年至1992年的《文化动态》。1992年4月融群众文化信息、理论、文艺作品的综合性月报《萧山群文》创刊,现改为《群众文化报》。97年7月起改为《萧山文化》。 文化馆还编辑文艺作品专辑。美术:《社会主义宣传教育》画册(1957年),《揭批《四人帮"漫画》(1977年),与文联合编的《萧山美术书法作品集》(1991年)。故事:《故事资料》(1964年),《闪闪的红星故事集》(1973年),《新故事选》(1982年),民间故事集《珍珠蚌的传说》(1983年)。诗歌:《诗歌集》(1959年),《颂歌献给党》(1972年),《诗歌集》(1979年)。歌曲:《歌曲集》(1979年)。戏曲:《会演节目选辑》(1965年),《钱江新歌》(1972年),《戏曲演唱集》(1979年)。民间文学:《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萧山市卷》(1989年)。综合文集:《萧然文集》(1992年)和1989年以来与文联合编的"湘湖丛书"《平淡集》等11集。99年12月文学作品集《一窗风景》出刊。 文化馆每年都要举办大型的文艺演出、民间艺术表演和书法美术展览活动。最早的是1949年10月2目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广场活动,有秧歌队、腰鼓队、高跷队等民间艺术团队竞相表演。50年代比较有影响约有:1951年春节举办的萧山县首届戏曲会演,21个农村剧团,362名演员参加演出;1956年11月举办首届萧山县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推出"马灯"、"细十番"等节目,参加省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1959年萧山县十年成就展览在低园寺举行,以后6年间又举办了社会主义教育展览馆和阶级教育展览馆。1976年10月后,文艺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各种文艺活动空前活跃,像1979年至1988年间一年一度的红五月音乐会,很受群众欢迎;新故事活动普遍开展,仅文化馆组织的县故事调讲会就有6次,调讲故事170余个,有52个故事参加了杭州市以上比赛并获了奖。1984年2月16日,由200余节、500多人、20余辆汽车组成的河上龙灯队和50余人组成的裘江龙船队,进入杭州市武林广场和西湖进行闹元宵表演,受到了杭城群众的热烈欢迎。据统计,1991一1993年,文化馆主办承办文艺会演、大型文艺晚会共6次,2478名演员走上舞台,演出173个节目。举办全市性的书法、美术、摄影展览10次,组织参加杭州市以上文艺比赛14次,获奖40多个;用文艺活动的形式配合宣传中心工作4次,在庆祝建党70周年、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纪念《讲话》发表50周年和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等活动中,共举办21项文艺活动。1993年5月5日,经文化部艺委会批准,萧山书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展出了40位作者的108幅作品,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部长刘忠德和首都文艺界张任、郭汉城等60多位知名人士到会祝贺,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文化报》、《H术之友》杂志等10余家新闻单位作了报道。从96年起,文化馆每年成功举办的"中国国际(萧山)钱江观潮节"大型文艺表演获得国内外游客的一致好评。每年元霄节举行大型群众游行踩街活动,民间板龙、秧歌舞等艺术相继亮相。 理论研究活动:1993年9月,举办了华东地区部分市县群文理论研讨会,来自华东10个市县的50余位代表,共同研讨了"经济发达地区群众文化现状与发展对策"的课题,近30名文化局、馆领导花会指导,交流了13篇论文。1996年4月举办了《徐士龙作品研讨会》,并出《乐土屐痕》作品集。1996年10月出方晨光《文化步履》群文理论作品集。98年出萧山市群文理论《文化思絮》作品集。(撰稿:方晨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