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 文物博览 文博动态 → 详细信息

海宁瑞寺桥遗址发现崧泽时期圆和弧边三角形组合玉器
来源: 浙江文化信息网   作者: 杨卫、周建初  2011-05-12 08:11:31


  2010年10月至2011年5月,为配合海宁地方建设,浙江省考古研究所对位于海宁经编产业园区经都七路和环南五路东南的瑞寺桥遗址进行了两期的考古发掘。
  该遗址为一处高出周围水田约1.5米的长方形土墩,遗址主体南北长约100米,东西约60米,是一个崧泽时期保存相对完好的小型聚落遗存。此次发掘面积1300多平方米,共发现崧泽时期长条形土台一座,清理崧泽晚期至良渚早期墓葬34座,出土陶、石、玉、骨器等120余件(组)。其中M16头端出土的圆和弧边三角形组合的玉器,在嘉兴地区属首次发现。
  圆和弧边三角形组合是崧泽时期陶器上常见的一种图案,有研究者认为良渚玉器神人兽面像的兽面眼睛应该就是圆和弧边三角眼睛的孑遗,在杭州余杭瑶山M7:55以及反山M16:3两个良渚文化墓葬中均出土了象圆和弧边三角眼睛的玉器。因此,海宁瑞寺桥遗址发现圆和弧边三角形组合的玉器为良渚玉器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实物资料。
  由于遗址东面灰坑中出土了大量南宋时期瓷片,同时遗址内又发现多处打破早期地层的宋代柱础石、柱坑和宋代水井,因而遗址良渚时期的堆积破坏严重,只在东北角还残留部分良渚土台的影子。而崧泽时期的堆积保存则基本完好,发现的东北-西南走向的崧泽时期长条形土台,两边分成居住区和墓葬区。其中西南和西北的墓葬区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墓葬时代特征为崧泽中期,主要分布在土台的西北(T5),随葬品少,大部分墓葬无随葬品或只随葬一、两件残缺的陶器。第二阶段墓葬主要分布在土台西南(T11),随葬品丰富,墓葬内大多有2、3件以上随葬品,并出现了石钺、骨匕和玉饰、玉管、玉珠等玉器,时代特征为崧泽晚期。
  海宁瑞寺桥遗址的发掘为嘉兴地区崧泽-良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相关链接